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也是我們的傳統節日,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。古時清明前一天為“寒食節”,這天禁火,冷食,故又稱“冷節”、“禁煙節”。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,晉文公下令禁火。后來民間大都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,一般叫清明,少數地區叫寒食節。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,但各地食俗也非常有趣哦。
清明時節,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。青團子是用嫩艾、鼠曲草、漿麥草等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,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,然后開始制作團子。青團子油綠如玉,糯韌綿軟,清香撲鼻,吃起來甜而不膩,肥而不腴。
在長年累月的過程中,清明這天形成了許多特殊的傳統,其中最為人喜歡的無疑是飲食了。不過,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飲食習俗,如江南吃青團子、客家人吃艾粄、廈門吃薄餅……今天就來隨小編一起看看吧~
清明有“天清地明”的意思,是春季里最受人們重視的節氣,這不僅與掃墓習俗有關,更是一個尤為重要的養生節氣。在這樣一個寄托哀思、乍暖還寒的清明時節,人們更應該注重調節飲食、起居和情緒。這個時節很容易“肝旺”,肝氣特別旺就會克土,這時對脾胃就不好,所以飲食上就要特別注意。